比較美不過葫蘆頭
能作為陜西飲食地理標志的美食是什么呢?當(dāng)然是羊肉泡饃了!隨著餐飲業(yè)的發(fā)展和經(jīng)濟全球化,如今在全國各大中城市乃至在異國他鄉(xiāng),都能吃到這碗引領(lǐng)陜西飲食文化旗幟的羊肉泡饃,可是要想吃另一個著名的陜西特色泡饃:葫蘆頭泡饃,恐怕只有在陜西才能獨享其味。
中國人愛講飲食文化,稍微有點歷史的小吃都會有個故事,這和各大風(fēng)景點附會的民間傳說異曲同工,葫蘆頭的傳說則跟藥王孫思邈改良有關(guān)。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聯(lián)想呢?這和葫蘆頭的制作工藝分不開,葫蘆頭泡饃之所以膾炙人口,主要是在處理腸肚上。大家都知道腸肚的處理不容易,北京的鹵煮為什么陜西人看不上?皆因為處理上不精細,入口有異味。葫蘆頭的腸肚要經(jīng)過挪、捋、刮、翻、摘、回翻、漂、再捋、煮、晾等十余道工序,才能達到去污、除腥、去膩的要求。這么復(fù)雜的工序,當(dāng)年研究改良的廚師們,一定是嘗試中草藥或邀請大夫來共同科研過,比較后把這個成果獻給了藥王。
如今,葫蘆頭泡饃和羊肉泡饃是深受陜西食客喜愛的“絕代雙驕”。在著名的“春發(fā)生”飯店,品種已經(jīng)發(fā)展到海味葫蘆頭、魷魚葫蘆頭、雞片葫蘆頭、時鮮葫蘆頭、雙寶葫蘆頭、沙鍋葫蘆頭、火鍋葫蘆頭等一系列葫蘆頭品種。外地人不明白為什么要叫這個奇怪的名字,葫蘆頭特指的是大腸與小腸相連接處的肥腸,其形粗大若葫蘆狀,故稱葫蘆頭。
四川人也愛吃肥腸,打個結(jié)的小腸叫冒節(jié)子,四川肥腸做的軟糯可口,與陜西泖肥腸的做法和吃法相差不大,川味肥腸與陜味肥腸分水嶺就在“梆梆肉”上。梆梆肉原是河北保定府的熏腸(哎,這名字才符合嘛),逃難的張姓河北人逃到西安,在西木頭市沽售熏腸,可是市場前景一般,張師傅只能自己敲著梆子走街串巷售賣,久而久之熏腸銷路打開了,人也有了名氣,這“梆梆肉”的美名也自此流傳下來。
中國人應(yīng)該是全世界比較愛吃豬下水的民族?,F(xiàn)在豬的內(nèi)臟,心肝、肚肺、大、小腸(廣東人稱粉腸、竹腸),價錢賣得都比肉貴。在廣東有一些專做新鮮豬下水的夜店,店老板凌晨就派人在屠宰場守候,屠場開欄宰豬后,那些豬下水就成了一眾食客大飽口福的招牌菜。
沈宏非《寫食主義》描繪:“交通的便利,使廣州人可以算好了時間,在半小時之內(nèi)驅(qū)車趕到番禺、順德等地,享用凌晨十二點從豬腹和屠房里準時出籠上市的新鮮豬雜。碰上人多心情好,這一頓午夜內(nèi)臟大餐可以一直吃到東方既白,是時也,人人依然神情自若,受授如儀,商議著下一餐的著落。”廣東人喜生猛,可是這新屠宰的下水倉促處理能做到干凈衛(wèi)生嗎?老廣愛時鮮,秦人則愛精心炮制,西安的梆梆肉是熏制出來的,散發(fā)著一股特有的濃郁香味,早年間是用谷草、柏樹籽熏出來的,現(xiàn)在怎么做真不好說。一盤色澤紅潤,肉嫩味醇的梆梆肉,入口饜足,真是下酒的神品。
老西安去祭“五臟廟”,都是自揣一瓶鐘愛的小酒,切上一盤梆梆肉,搭配著豆腐干或者鹵雞蛋,一盤泡菜,酒至半酣,開始悠哉地掰上一塊饃,熱乎乎地吃上一碗辣子多、芫荽多的葫蘆頭。如此吃法實屬于高脂肪、高膽固醇的攝入,是誘發(fā)心腦血管疾病的殺手級飲食,但是那種香醇的誘惑卻是任何人都無法抵抗的,蔡瀾先生“樂得未能食素”一語道破天機,吃的悠哉,吃得盡興才好。大碗泡饃,大塊吃肉,大口喝酒,大嚼生蒜,快哉,快哉!
課程分類